


361 潜艇事件,将以什么结论进入《中国海军史》?
文 | 潜艇老兵
今天(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艰难旅程,也发生过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简言之,成绩是辉煌的,教训是深刻的,党史是改来改去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不知修改了多少个版本。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在党史领域终于有了较好的体现,比如对陈独秀的评价,要比过去客观公正的多了。(当然,还有一些疑难问题没有厘清)
在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国海军史》,以及海军361潜艇事件和在这个事件中牺牲的70名官兵。这个事件和这些人,将以什么结论进入历史?
从361潜艇失事的2003年4月至今,已经过去了18个年头,当年参与事件调查的人正在老去,有的甚至已经离世,而当年形成文件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将来写《中国海军史》时,会怎样记载361潜艇事件?这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到那时,想找当事人找不到了,想看文件,文件的结论又是错误的,怎么办?只有趁当事人健在的时候,把有关材料留下来,以便后人参考。我很欣赏白岩松关于记录历史的一段话(大意):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谓干新闻的人就是往历史的洞穴里放资料,让后人在考古的时候去找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放进去的东西都不代表这个历史,很多年后考古的人把它挖出来还信以为真,历史将会怎样?考古将会怎样?而那个留下的新闻背影又将会怎样?所以,对所有的新闻人来说,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什么?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要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一点361潜艇的真实的材料。以下是我为“361潜艇事件”撰写的有关资料,供将来撰写《中国海军史》的同志参考――2003年4月16日,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61潜艇在执行战备巡航任务时,因机械故事,造成重大事故,70名官兵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亲自带领总部工作组到旅顺进行事故调查,并邀请了十来名该型潜艇总体系统和柴油机动力系统组的专家。这些专家于2003年5月2日抵达旅顺,在没有进行全面勘验调查的情况下(甚至没有找事故发生后第一个下艇的支队机电业务长郑法勤了解情况),仅用18天,就于5月20日匆匆抛出了一份361潜艇事故调查报告,将事故原因定性为“指挥操纵失误”。5月20日晚,郭伯雄在宣布总部工作组调查结论的同时,再一次强调:相信专家就是相信组织,尊重专家就是尊重组织,支持专家就是支持军委的工作。然后以“讲政治”为由,将全部资料封存,严禁海军部队官兵议论此事。如此重大事故,“讲政治”,不讲科学,仅用18天就草草结案,能起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么?把事故责任推到牺牲的官兵身上,还不让大家议论,总部工作组到底害怕什么?2003年6月18日,361潜艇被从旅顺西港拖回潜艇码头。6月19日,潜艇支队司令部机电业务长郑法勤组织人员对361潜艇的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他派人从360潜艇上接过电源,对361潜艇的左主电机进行测试,他怀疑主电机的“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有问题。经查,果然不出郑法勤所料,问题确实出在“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上。“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是035G型潜艇上才有的新装置,这个设备的优点是可以降低主电机的温度。不过它有一个缺陷,是用交流机供电,一旦交流机故障,理论上它可以在0.04秒的时间内自动转换到主电机供电,而实际上难以实现。支队有两条潜艇因为“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故障而导致飞车,一次是360潜艇在码头上充电,一次是357潜艇在海上航行。360潜艇因“励磁装置”失灵超速造成右柴油机后齿轮传动系统严重损坏,357潜艇左机超速,主机手立即手动停车,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在多年前的一次鉴定会上,郑法勤就提出反对使用“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的意见,由于他人微言轻,意见没有被采纳。他随潜艇远航时,为安全起见,他会让六舱关闭“励磁装置”开关,不使用这个晶体管设备。非常遗憾,郑法勤没有参加361潜艇远航,随艇出海的机电业务长以及该艇机电长都不清楚它的危害性,或者说过分相信了这个设备,于是灾难就这样发生了。我这里只是给未来写《中国海军史》的人提供一个线索。有了这个线索,你们再去做详细调查吧!
